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Fintech】實體分行篇 _ 臺灣銀行的去存與轉型

  Fintech 時代的到來,許多銀行開始提供網路銀行、甚至純網銀的服務,人們開始不必親自跑一趟分行,便可以取得大部分基本的金融商品及服務。為了因為金融科技的趨勢及縮減開支,各國銀行正有感的大幅縮減實體分行的數量,在2017年,英國四大銀行的實體分行數從5,354間,在短短12個月之內減至4,406間,足足減少了六分之一的實體分行數。在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自2009年來陸續關閉或出售逾1,500家分行,節省租金和人事成本,將資源投入到數位金融的項目上。那麼臺灣的現況又是如何呢?




  上圖根據金管會的數據資料整理而成,是近十年來不論是本土或是外商銀行,在台灣設立的實體分行數量,明顯可以看出近四年來,實體分行家數開始有減少的趨勢,2016年少了12家,去年2017減少了13家,大約是以每年0.4%的速度在減少,相較其他金融科技發達國家相比,好像有點太慢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根據麥肯錫在2017年9月的報告中的資料顯示,如果以平均每十萬名成人分配的商業銀行分行家數來算,在2015年,台灣的銀行密度大約是每十萬人分配到102家,香港、澳洲、美國、南韓和新加坡等國,大約落在每十萬人分配到91~94家左右,以下引用一下麥肯錫報告的圖片。

  關閉實體分行,有助於銀行業節省人事成本,並進而提振獲利,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在台灣,我們的銀行業者似乎沒有積極的往減少分行發展,2017年更有報導提到,中信銀總經理陳佳文表示,中信銀有94%的交易來自數位通路,臨櫃交易比重僅6%,但是分行來客數去年卻成長了10%,未來3年內不會關閉任何分行!!台灣銀行業者逆其道而行,猜測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 台灣銀行分行密度過高,對於民眾來說要找到實體分行並非難事。
  • 實體銀行的部分業務目前還難以被數位銀行所完全取代。
  • 現今台灣民眾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的習慣尚未建立,多數民眾還是偏好去實體分行獲取金融服務及產品。

  以台灣現今銀行業情形看來,實體分行的首要之務並不在於裁減,而在於轉型,而轉型的重點應該包含以下三點。


1. 數位化、智慧化分行


  運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增加數位化設備,簡化或自動化過去傳統臨櫃辦理的業務,例如增設VTM (Virtual Teller Machine,遠程視訊櫃員機)民眾可以透過螢幕與遠端銀行員雙向溝通,完成辦理開戶、申辦信用卡、對保、財富管理等等業務。更有甚者如一銀引進機器人行員Pepper,替代實際人力協助民眾基本的金融產品諮詢和行銷服務。基本上數位化分行的要點便是,使民眾到實體分行辦理業務時更加便利,以及降低原有的人力成本。



2. 提供更加專業的理財服務
  目前許多簡易的金融服務已經可以透過行動網銀在民眾的電腦及行動裝置上完成,民眾會特地跑一趟分行,多半是遇到無法透過網路取得的服務,或者是有專業的金融問題,實體分行的行員便需要扮演更專業的角色。台灣目前有十萬多名的銀行行員,需要積極轉型成為可以提供客戶諮詢服務的理財專員或企金專員,根據中信銀計算,一位客戶來分行的時間平均只有短短的十三分鐘,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提供給消費者更專業的服務,並且在客戶來實體分行的短時間內,行銷適合客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現有實體分行人員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3. 特色分行,提供情感連結,讓銀行有溫度

  有別於過往銀行帶給人們冷冰冰的印象,加上數位時代來臨,人們跑實體分行的機會變少,這時每一次客戶進到實體分行後的體驗和印象就非常關鍵,數位化的分行除了更智慧,也必須更有溫度,如華南銀行於2017年喬遷的新泰分行不僅是華南銀行開設的第五家智慧分行,也特別規劃多功能互動區及親子同樂區,台北富邦在於今年三月在新莊推出大台北地區第一家職棒主題分行「新莊悍將主題分行」,分行內融入悍將球隊、棒球、球場等元素,特別設計「觀賽區」與「悍將主題區」,讓民眾在辦理金融業務的同時還可以觀看棒球比賽,一銀也在2017年完成建置「樂齡體驗分行」,增設數位體驗設備、無障礙設備,還提供光學放大鏡、閱讀放大鏡、老花眼鏡、音聲擴聽器、AED及健康量測站等相關友善設施與服務。
  實體分行將是少數是銀行業者和民眾能夠直接接觸的機會,如國泰的服務標語「線上的便捷、線下的溫度」,表示除了要在線上提供顧客「方便」與「效率」的工具之外,對於線下的實際互動,也要讓顧客享有「溫度」與「親近感」的感受。